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议的办理答复
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4036
建议人: 王玲等5位代表
主办单位: 淄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答复时间: 2019-06-28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王玲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双安双创”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机制,不断巩固深化提升省级食品安全市、区县创建成果,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截至目前,淄博市(创建主体包括张店区、高新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及高青县、沂源县、博山区、临淄区先后被省食安委命名为省级食品安全市、区县。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是落实党政同责。将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作为“十个率先突破”重点项目,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综治暨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市、区县两级全部出台了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强化党政同责、部门监管履职和群团组织参与作用。二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市、区县两级食品监管部门预算经费达1亿元,其中抽检监测经费2870万元,抽检监测食品37924批次,样品量达到8批次/千人。三是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六个一”督查机制,每月一督查、一考核、一排名、一通报、一宣传、一会诊,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有力推动工作目标真落地、见实效。

(二)强化全程监管。一是加强源头管控。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全市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85%,“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40个,产地认定面积218.53万亩,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79.3%。创建省级标准化基地41家、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57家、省级经济林示范园14个、省级十佳观光果园14个、齐鲁放心果品品牌8个、健康养殖示范场和优质鱼基地82处。深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定了《淄博市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布局规划》,受理审查发放农药经营许可证,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一般经营许可申请1158个,已发放许可证1079个。全市规划设置限制使用农药经营点36个,已发放许可证19个。加强生猪屠宰企业设立资格审查力度,颁发定点屠宰证书和标志牌的生猪屠宰企业23家。全面落实屠宰企业检疫人员派驻制度,规范屠宰检疫行为。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建立起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59个蔬菜基地产品实现“二维码”可追溯管理,“二维码+条形码”的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成投用。

二是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在生产环节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监管、质量安全受权人、关键控制环节警示、行政约谈等制度,突出风险管理,实现靶向性监管。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部推行ISO22000、HACCP等先进管理体系,399家生产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实施“食品工厂规范化”行动,加强生产全过程管控。在流通环节,编制《淄博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创建指导手册》,按照“四个一”(完善一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一个快检室、配备一块信息显示屏、建立一套入场销售者动态档案)标准,打造样板、以点带面,9家农贸市场规范化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深化“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活动,大力推行农超直联直供模式,建立优质肉菜专柜,完成44家大中型商超放心肉菜公开评价工作,实现对全市所有大中型商超全覆盖。全面提升肉菜流通追溯能力,完成160家大中型超市追溯体系建设,覆盖率达到80%,追溯产品由肉类蔬菜覆盖到瓜果米面等其他生鲜产品。在餐饮环节,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制定《“明厨亮灶”可视化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指导规范》,市、区县两级投入624万元,整合资源、统一平台,1607家学校食堂、中央厨房和集中用餐配送单位、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实现“阳光后厨”。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四查”(学校自查、季度检查、飞行检查、督导检查)制度,全市898家学校食堂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B级以上达到100%。创新宣教机制,全市1001所学校聘请监管干部担任“食安校长”,指导学校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守护学生食品安全。认真开展“五好”(即规范管理好、安全保障好、环境卫生好、优质服务好、信息公开好)职工食堂创建。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对全市24家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对发现的问题跟踪督促落实。提高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坚决打击“地沟油”、病死畜禽流入餐桌。建成投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工程二期项目,日均处置量提高到200吨。

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健全风险会商制度,强化抽检数据风险分析和交流,全面掌控食品安全状况,及时调整监管政策。深入开展“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深化“三安”联动和跨地区执法协作,组织开展了农业投入品、“三小”、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食安护佳节”、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专项整治,全市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548起,罚没985万元,破获食品领域犯罪案件70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3名,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业户24家,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四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信息公开为手段,扩大社会监督,强化信用约束,培育诚信守法环境,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524家食品生产企业、18043家食品经营者的信用档案,规范公开各类信用信息5万余条,14人纳入黑名单管理,实施联合惩戒。淄博市食品企业联合会、临淄食品行业协会、沂源食品行业协会等一批自律组织相继成立,诚信自律氛围日益浓厚。实施“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培育发展468个“食安山东”品牌和示范单位,沂源县建成1处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周村区烧饼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实施“齐民要术·上乘农品”战略,挖掘淄博农耕文化资源,确定沂源苹果等109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

五是完善应急机制。市政府修订完善了《淄博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了部门责任,规划了处置流程,建立了领导重视、部门协调、上下信息畅通的应急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修订完善了专项预案,充实完善应急装备。加强应急专家库建设,聘请了社会各界食品安全专家34名,开展预案编制及演练评估工作,切实提高我市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认真做好舆情监测处置工作。探索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食品安全应急工作、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市政府应急工作体系,初步建立起了政府、部门、社会共同推动、信息互通、系统协调的舆情监测处置机制。组织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演练培训,利用桌面推演的方式,提高了监管人员的应急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及时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大跟踪督办、履职检查、评议考核力度,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

(二)深化“双安双创”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模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继续巩固提升省级食品安全市、区县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力争到2020年,市、区县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食品安全市、区县。

(三)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突出源头治理,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出过程治理,开展“食品工厂规范化”行动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加快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开展农贸市场规范化创建工作,提高优质产品供给水平。突出餐饮业治理,深化餐饮服务提档升级、“明厨亮灶”、示范创建、网络订餐提升等“四大”工程,提高餐饮质量安全水平。

(四)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实施智慧监管,加强许可、检查、检验、处罚等监管数据的分析利用,增强发现问题、排查风险的能力,由被动监管向主动防控转变。强化底线意识,加大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重点时段、重点问题的排查力度,严防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五)着力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从“公众视角”改进宣传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大监管信息公开和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化解谣言虚假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构建起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感谢您们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支持和对食品安全的热心关注,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淄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6月28日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问题。由于在食品管理上存在监管疏漏,安全体系不健全,食品标准不健全,食品流通环节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致使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的进入了销售市场,引发了许多食品使用后的中毒不适等问题,产生了很坏的影响。随着我国法制制度的不断健全,食品安全问题已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成为民生的重中之重。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食品应急处理体系,做好食品安全的应急管理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完善信用体系。